各级环保部门在仪器设备招标采购、涉企服务等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制度,坚决杜绝违法违纪、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
邵丰收告诉记者,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目前还不能像大气、水污染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同时土壤污染具有富集性特点,修复治理代价大,因涉及粮食和食品安全,也较为敏感按照计划,2017年年底前我省要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设置,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体系,相关的技术规范正在制定中。
《河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提出了我省土壤污染防治的指标: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到2020年底都要达90%以上,2030年底都要达95%以上。5月31日,省环保厅土壤环境管理办公室主任邵丰收表示,近期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标志着去年国务院发布土十条之后,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了结合本省实际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土壤污染防治在我省正式启动了。据介绍,为落实土十条,今年我省还要把洛阳、新乡、驻马店作为3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立工作体系、政策体系,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清洁生产、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那么,我省目前土壤环境质量如何?《河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指出,当前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由于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时期,局部地区土壤呈现新老污染并存、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交织的复杂局面。
为摸清河南土壤质量底数,我省已经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此外,省环保厅成立了土壤环境管理办公室,并建立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水体保护太湖水质富营养状态缓解谈起无锡人最关心的太湖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相关负责人说:去年总体水质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去年我们无锡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太湖水质、河道水质、空气以及噪声都如何?跟前年相比有改善了么?由无锡市环保局发布的《2016年度无锡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随着去年无锡治太2.0版本的启动、1+4方案的全面推进,无锡的水、气、声环境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自2013年来,臭氧超标已成常态。6项监测指标浓度中,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3项同比上升,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PM2.5)3项同比下降。环保人士说,根据评价标准,要低于(含)50才能跻身中营养的队伍。
《公报》显示,去年太湖无锡水域总体水质符合Ⅳ类评价标准,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无锡市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的初步结果显示,化工、机动车、半导体、涂装等行业排放挥发性有机物较多。
但根据PM2.5的评价标准70微克/立方米,仍旧只有宜兴达标。江阴市酸雨频率73.8%,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大气治理无锡市区PM2.5下降12.8%去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AQI)为66.9%,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公报显示,去年全市13条主要出入湖河流,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有6条,分别为大浦港、乌溪港、大港河、陈东港、大溪港和望虞河,其中大浦港、乌溪港、陈东港水质同比好转1个级别,大溪港水质同比变差1个级别,其余2条河流水质同比持平;符合Ⅳ类标准的有7条,分别为漕桥河、太滆南运河、社渎港、官渎港、洪巷港、直湖港和梁溪河,其中漕桥河、社渎港、官渎港水质同比好转1个级别,其余4条河流水质同比持平。
其中,无锡市区、江阴、宜兴区域昼间环境噪声分别为56.6分贝、54.8分贝、55.7分贝,市区和宜兴处于三级,评价水平为一般,江阴处于二级,评价水平为较好。也正是从同年起,臭氧便与PM2.5同样成为无锡的首要污染物。无锡自2013年起开始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时,增加了臭氧这个污染因子指标。根据江苏省初步统计,2015年,无锡市共排放挥发性有机物15.2万吨,在全省排第四位。
环保部门相关人士分析说,去年市区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为102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上升5.2%;江阴去年的平均浓度为88,比前年上升4.8%;就连生态环境质量级别最高的宜兴也没能逃过臭氧的肆虐:去年平均浓度为126微克/立方米,比前年高出12.5%最后,可再生能源发电对就业有拉动效益,绿色和平与中国风能协会发布的《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协同效益》报告预测,到2030年风光发电带动的直接就业人数接近24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接近530万人,带动的总体就业人数接近770万人,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在未来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就业压力。
雾霾含有化学物质、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既有急性毒性也有慢性毒性,增加了人们患中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的风险。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这种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根据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2014年发布的各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排名,中国位列全球第48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中国碳减排应量力而行在特朗普当选并撤销清洁电力计划,全球碳减排领域处于普遍悲观的情况之下,各国尤其是欧盟期待中国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气候领域的领导力正由西方逐步转向东方的吹捧性言论顿时四起。所以中国要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上领跑全球,优先发展绿色实体经济打造实实在在的领导力。我国应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以期找到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公平的碳排放责任分担。某些国家不想承担责任,于是把中国捧到了台前。提升空气质量是为了本国人民的健康,即使没有《巴黎协定》,迫于生态压力我们也会这么做。
(作者简介:顾城天王进,供职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空气质量改善、医疗成本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和交通损失减少等。
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仅是美国的46.3%、日本的78.5%以及德国的84.4%,我们有理由维护合理的碳排放权益。《巴黎协定》将国界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地理边界,一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替代的方式从其它国家进口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而不计入碳排放。
中国经济面临着减速的新常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其次,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飞速发展,光伏、风电、水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目前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较为保守,本身就不足以实现2030年将全球碳排放水平限制在420亿吨的目标,无法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高碳化石能源消费,提升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调整产业结构以降低能源强度,采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效,还有大规模造林固碳,这些措施都是长期性的调整。光伏和风电的成本近年来迅速下降,有望在2020年实现平价上网。是否应该接招去当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领导者,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
继退出TPP之后,不走寻常路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做出一项令全世界震惊的重大决定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如果全国的碳排放交易启动,发达地区的工厂想要维持当下的生产水平,只需要从欠发达地区购买碳排放权,欠发达地区的工厂失去排放空间相当于卖掉了自己的发展权,这样会间接加剧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控制大气污染物不仅比控制碳排放投入的成本低,而且产生的社会效益更高。我们不需要承担不属于我们的义务。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规模效应的凸显,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越来越强,随着配售电改革的推进,人们会更愿意选择绿色电力,由此带来碳减排效益毋容置疑。世界银行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发布的《空气污染的成本:强化行动的经济依据》报告表明,空气污染导致中国损失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
而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措施包括督促煤电、供热厂和工厂安装清洁排放装置,遏制企业不开治污设施直排或夜间偷排,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使用节能环保优质炉具搭配低硫份、低灰份的优质煤炭,禁止秸秆、垃圾焚烧,如果这些措施执行到位,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好的效果。若根据产品消费而非产品生产的角度计算二氧化碳排放,中国的碳排量将大大降低。碳交易监管机制的不成熟和碳减排执法人员的不足,使碳交易在我国很难监管到位。控制碳排放的成本有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成本、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使用低碳能源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节能升级改造费用以及造林成本等。
首先,中国的大气污染状况使我们必须进行能源转型,就目前的能源结构而言,空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的产生有较大的同源性,煤炭控制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既可以降低空气污染,又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再者,光伏行业已经成为中国领跑全球的行业,15年间,风光发电累计拉动总GDP增长约14.3万亿元,累计拉动投资约5.4万亿元。
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控制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加工制造业一般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或是企业故意把过去的历史排放多报一些,来获得更多的碳权。
即使美国不退出,也可能会用类似的逻辑找理由不认真履行《巴黎协定》,使碳减排国际合作陷入囚徒困境。气候变化治理的全球领导力是需要中国花钱的,而中国在过去几年以及未来面临经济放缓的压力,不能过于追求所谓的国际声望,而是量力而行。